善抓关键 串珠成链
高质量发展征程,是一场对定力、毅力、耐力的考验。站在新的发展关口,挑战更多、任务更重、考验更大,需要我们必须抓住关键问题、坚持关键问题关键抓,以关键点的“串珠成链”带动全局上的“纲举目张”。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论,有利于我们保持方向坚定、思路清晰、发力聚焦。
当前,集团党委二届七次全会、集团三届五次职代会暨2024年工作会议已对全年目标任务作出明确部署,我们既要全面把握、系统落实,更要突出要领、抓住重点,实现关键处的节节突破,不断打开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天地。
战略是企业的头等大事。战略赢是大赢,战略输是大输。做企业只有坚持战略先行,在战略上判断准确、谋划科学、执行坚定,才能把握主动、赢得未来。
把握“六个坚定”基本原则不动摇。“六个坚定”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“集团方案”,是指引企业前进的发展旗帜和战略遵循。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、战略自信,完整、准确、全面贯彻“六个坚定”,始终在“六个坚定”的统领下谋思路、作决策、干工作,把“六个坚定”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和各领域,引领企业不断取得新辉煌、展现新气象。
实践“六高一强”工作路径不动摇。“六高一强”是全面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中国平煤神马的实现路径。我们必须坚定走好自己的路,不断提升“六高一强”发展能级,持续推动高水平谋划再深化、高效益经营再提质、高效率运行再加速、高活力创新再突破、高安全保障再夯实、高品质共享再升温、党建引领再聚力,沿着企业高质量发展康庄大道奋勇前行。
锚定“材”“能”企业转型方向不动摇。“材”“能”企业是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。我们必须保持战略清醒,坚定做好“取其材、用其能、固其碳、不污染”这篇大文章,深度挖掘煤、盐资源转化价值,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、新兴产业倍增发展、未来产业抢滩占先,持续推动煤炭由燃料、原料向材料转变,稳步实现从原煤开采、危化生产“虎山”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“花果山”的战略转移。
聚力世界一流的奋斗目标不动摇。争创世界一流企业是集团贯彻中央、省委部署的重大抉择,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。我们必须保持战略耐心,对照效益、效率、产品、科技、品牌“五个一流”标准,锚定目标、对标补差、志图向前,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地攻克、一个短板一个短板地补齐、一个指标一个指标地提升,朝着世界一流企业目标阔步挺进。
坚持效果导向的工作标准不动摇。效果导向是我们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尺。我们必须树牢一切工作求实效、见成果的导向,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,拿数据来说话、用实绩来检验、以结果论英雄,推动各项工作往实里抓、向目标奔。
各板块、各单位贯彻战略必须结合实际,运用灵活务实的策略,创造性地开展工作。要深刻领会集团党委的战略意图、决策初衷、政治考量,谋划时考虑周详,操作中细致精当,干工作有勇有谋,特别是在面对市场波动等变量时,做到灵活机动、随机应变、临机决断,在应变而进、因势而动、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、确保战略落地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面向前沿领域前瞻布局,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,是不容错过的重要历史机遇,更是蓄积发展新动能、培育竞争新优势、抢占未来制高点的“先手棋”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强化创新驱动。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特点,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要全面实施创新领跑行动,营造一流创新生态,集聚高端创新人才,依托各级创新平台,打好核心技术攻关战,开展战略课题前瞻研究,催生储备一批前沿技术,掌握创新发展主动权。要坚持促进产学研有效贯通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,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,加快“6+2”重大科研项目产业化步伐,形成引领未来的硬核实力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推进数智建设。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,必须通过数智赋能实现劳动者、劳动资料、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。要加快打造“智慧平煤神马”,推动生产制造、安全保障、经营管理“上云用云”,强化大数据的运算、分析与应用,实现管理流程全面优化升级,提高企业治理与决策的智能化、科学化水平。要拓展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,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,着力实现安全、智能、少人的高效生产和极限制造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须厚植绿色基底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,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。要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要求,分板块制定绿色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,稳步推进“双碳”行动见实见效。要加大绿色先进技术应用力度,统筹源头治理、过程管控、循环利用,推动“近零排放”提级跃升。要大力实施绿电替代突破行动,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,提高产品“含绿量”和竞争力。
发展新质生产力,还必须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,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,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,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体制机制,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。
把握供、需、配逻辑主线,在“有没有”上求突破、在“多不多”上调结构、在“好不好”上寻机遇,在供给侧实现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新、人新我特,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,是我们永葆竞争优势、实现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。
着力在“有没有”上求突破。“有没有”的探索,是完善供给体系、壮大产品“家族”、扩张市场版图的“突破点”。要增强创新思维,把科技创新作为拓展供给的逻辑起点,保持科研的适度独立性,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攻关,真正实现“0到1”的突破与落地,以原创性的新型供给,创造、引领新的市场需求。要保持开放心态,深化与科研院所、高端院校、金融机构和产业链“链主”、行业龙头等“巨人”的合作,以要素耦合、布局协同、多方共赢的模式,填补自身供给体系的空白,助力企业切入新领域、驶入新赛道、成为“新势力”。
着力在“多不多”上调结构。“多不多”的追问,是以市场为“镜”、自我审视定位、优化供给结构的“立足点”。要增强扬弃思维,紧跟国家政策导向、行业趋势,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扩大紧俏供给,淘汰无效产能,在进退有度中优化产业布局和企业结构,推动各方面要素资源向核心产业、优势产能聚集,实现资源效用集约化、高效化、最大化。要强化市场意识,精准掌握客户需求形态新变化、新动向,提高研发端、生产端对市场端需求反馈的响应效率和能力,实现产品供给灵活调整、供需匹配动态平衡,始终保持企业供给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和适配性。
着力在“好不好”上寻机遇。“好不好”的发力,是向外放眼对标、向内聚力提升、赢得市场主动的“关键点”。要增强极致思维,在全员劳动生产率、人工成本产出率、营业收入利润率、品质控制水平、安全绿色水平等指标上,自身“不好”的方面,要对标先进、追赶提升、弥补短板,自身“好”的方面,要超越以往、日益精进、保持领先,在“1到1.N”的优化上精益求精,持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。要强化品牌意识,坚持以质量创品牌、以服务优品牌、以信誉塑品牌、以形象强品牌,努力在细分领域培育“单项冠军”、打造品牌集群,让品牌成为质量的代名词和市场的“通行证”,持续提高客户忠诚度和品牌溢价率。
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,必须处理好质量与成本、活力与控制、安全与发展的关系,以精细化管理提质量、增效益、激活力、促落实、保安全。
管理的中心在于质量效益。精者质量、细者成本,精细化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提质、降本、增效。要建立完善全过程、可追溯的全员质量管理体系,强化全流程品控管理,确保每一道工序都实现贯标,让产品合格率趋向极限,力争成品即精品。要卓越降本,将成本控制体系贯穿研发、财务、物管、生产、销售各环节,全面推行“日成本、日利润”管理法,把每项生产要素的成本控制在最优水平。要统筹考虑质量、成本、定价,找到最佳平衡点,实现效益最大化。
管理的本质在于激发潜能。只有激发组织活力和全员潜能,才能推动企业实现熵减、健康发展。要重塑管理架构,深入实施“强实优”战略,打造权责明晰、控放适度、运营高效的治理管控新体系。要以推进管理人员“四制”改革为重点,健全常态化、全覆盖岗位评估机制,逐步构建一人一表的全员价值评价体系,推进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全覆盖,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奋斗激情。要坚持以奋斗者为本,营造奋斗出彩的浓厚氛围,开创“让奋斗者幸福”的发展形态,形成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。
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地见效。抓落实是把决策变为行动、把规划变成现实的最终一环。对于集团党委作出的部署,各部门、各单位要深刻领会、主动认领,创造性地分解任务、细化措施,严卡时间节点,严把时序进度,做到清单化管理、台账化推进、闭环式考核,确保各项安排迅速执行、扎实推进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上率下、以身作则,既要带领大家一起定好盘子、理清路子、开对方子,又要做到重要任务亲自部署、关键环节亲自把关、落实情况亲自督查,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、见到实效。
管理的底线在于防控风险。防控风险是保障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础。要坚持精准管理,分类协同防控安全生产、经营决策、资金债务、合同管理、涉法涉诉、意识形态、信访稳定等各类风险,织密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的“安全网”。要注重源头管理,推动关口下沉、防线前移,增强风险隐患治理的主动性、预见性,做到见之于未萌、治之于未乱。要强化流程管理,科学梳理评估风险点,设置精简管用的流程控制节点,有效堵塞风险漏洞,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。
十围之木,持千钧之屋;五寸之键,制开阖之门。新的一年,让我们抓在关键处、下足真功夫,奋力干出效率、干出成效、干出精彩,在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征程中书写新的更大荣光,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!